四个共享,成就文博数字化未来!

四个共享,成就文博数字化未来!

在疫情的冲击下,世界博物馆的面貌悄然改变,技术大踏步走进博物馆,文化+科技持续加速。纵观近年来文博数字化的发展历程及其成果,不难发现,“共享”越来越多地被提及,它不仅是指导文博数字化的一个重要理念,更是整个行业数字化能够快速发展的一个原动力。文博数字化的“共享”包含了资源内容、渠道共享、理念共享,也包含行业之间的优势共享、互助与互鉴。通过共享,让文化不仅在指间入耳间,还可以走进更多人的心间。

资源共享、提升数字文化服务新高度

在数字时代来临之前,博物馆提供给公众的共享内容多是实体的,文物资源、主题展览、教育活动等等。但如今博物馆共享的内容还包含数字资源、数字文化服务。而公众也由原来需要知道一些结论性的“知识”逐渐转化到主动获取、主动共享的操作模式和状态里,更重视文化体验。博物馆的公益属性决定了其社会普惠的使命,数字化资源共享是博物馆使命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延展。毕竟博物馆的文物由于其特殊的保护需求不可能向所有人开放,但数字资源在一定规则的指导下是完全可以开放的。那么文博数字化究竟共享的是什么呢?

以“数字故宫”为例,其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指导下,要实现文化遗产永久保存和永续传承,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提高博物馆智能化管理水平和服务效能。在这个语境之下,“共享”是让所有人分享社会发展的成果。正如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所言,“未来的数字故宫是共享的,是服务社会,公平普惠。”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就需要加快数字资源采集和文化内容生产力度,丰富数字文化内容供给和普惠传播方式,提升公共数字文化多元化、个性化服务能力。

技术共享、开辟文博数字发展新路径

实现技术共享,可以使更多的人更充分地使用已有数据资源,减少资料收集、数据采集等重复劳动和相应费用,而把精力重点放在开发新的应用程序及系统集成上,近年来文博数字化也在数据共享方面做出了很多尝试,极大地提升了数字化发展水平。

巴黎圣母院修复项目数字建筑建模负责人利维奥·德·卢卡介绍,他们建立了一个完整的“数字生态系统”,利用了数字制图、可视化软件、虚拟现实和云计算领域的最新革命,创造了一个梦幻般的“虚拟孪生”的圣母院。这就让学者、雕塑家、建筑师和程序员聚在一起,开发了一种交互式模拟,无需在现实世界中进行任何操作就可以对大教堂进行虚拟重建。卢卡说,巴黎圣母院的修复完全基于云计算,对世界各地的数字设计师和网络创意者开放,是一个无国界的地方。这种开放且可重复使用的数字生态系统,将围绕文物的合作性研究建立“多学科知识大教堂”。他也透露,到项目结束的时候,即2024年,他们将遵循开放科学的原则,公开发布所有数据。

1650275105423652.gif

理念共享、打开行业协同发展新局面

“NFT”、“元宇宙”等时下热词在论坛频现,并已经在博物馆中应用开来,这些在思考的新理念,随着文博数字化浪潮,已经悄然改变了文博人思考的理念。

而这些理念的沟通,是能打开新的局面。

数字资源的共享,除了面向公众提供文化服务外,对于促进行业发展,也有重要意义。毕竟,博物馆的数字化发展绝不是仅停留在通过社交媒体与大众进行互动交流建设和网站浏览表层触网,也不是线上与线下博物馆的虚实割裂,而是博物馆从管理运营到服务公众理念与方式的全新变革,本质上是一场认知革命。

当快速发展的数字技术来引入到文博领域的时候,如果缺乏标准化的指导,可能会带来一些负面的东西,比如大量垃圾数据的产生、大量的重复建设,都可能造成污染和浪费。以数字资源库为例,不能共享的、系统不兼容的数字化建设都有较大的局限性。因此“数字故宫”有一个发展理念是“绿色”,即强调注重资源节约,共筑和谐生态。未来的发展在于以信息系统优化项目统筹,减少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通过智能化能源管理,提高能效;以AI数据治理,清除数据垃圾。

博物馆数字化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前瞻性工程。既需要结合当下观众需求,又需要考虑到未来技术和社会变化产生的新需求。同时,这项工程需要长期的资金、人力等各方面的投入,这对于本就势单力薄的中小博物馆而言仅依靠自身力量难以实现。因此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更为关键的是中小型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

优势共享、跨界的互补合作开启文博行业新未来

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为文化传承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从技术到理念,科技行业在数字化上的成熟经验,都可以成为文博行业的有力助力。

正如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所说,“这是一个共享的社会,文博领域如何能够实现共享,就需要数字技术把我们保护的成果、研究的成果、创造性转化的成果传播出去。”

相信共享的理念,在科技正向力的推动下,一定能让文化与科技不断融合、共生,为我们世界的美好贡献“博物馆的力量”。